暖冬围炉闲说汤
推荐阅读:我的帝国无双、明天下、唐枭、乘龙佳婿、长宁帝军、医妃惊世、1852铁血中华、超级兵王、超级兵王、天才小毒妃
猫扑中文网 www.mpzw.net,最快更新舂水先生文集最新章节!
编者按 与其说是品文,不如说是在文字里品“汤”这种感觉实在妙也! 北方人性恬淡,喜闲,生活平实、节奏舒缓,因而多好喝汤,河南尤甚。通常老河南都注重早餐一碗汤,并以之作为一生的嗜好。
在河南,汤的种类五花八门,且同一种汤也因地域关系和饮食习惯而有所差异,屈指数来,大致以糊辣汤、牛羊驴肉汤、豆腐汤、呼噜汤等几种较为有名,其中以糊辣汤和羊肉汤最为人称道,普及面广,其余几种因地域关系而未受推介,却形成了地方特色风味。但不管是哪种汤,本地人都好那一口儿,起个大早,排队等候,寒冬腊月仍乐此不疲,景象颇为壮观。有个别店家汤特别出名的,每天清晨至午时,门前街边儿上蹲着的都是汤客,开着宝马奔驰跑上几十里地儿赶去喝汤的大有人在。这充分说明了河南的汤独一无二的魅力和吸引,不亲临河南,是无法领略个中真味的。
时已深冬,冷风过耳,不由得思念那一碗热乎乎的汤来,一口下肚,热力入心,直似天上神仙。遐思及此,不妨走笔,说一说河南的汤。
(一)糊辣汤
糊辣汤原本就是河南本土吃食,外省若有打着糊辣汤招牌的,定是流布分支。即便是在河南,对于糊辣汤的起源和地域也有着不同的说法。相传最正宗的糊辣汤出于西华县逍遥镇,也有人认为是在舞阳县北舞渡镇,至今尚无定论;而对于糊辣汤的起源,也有两种说法:一说为昔年于谦喝了一家胡姓饭铺的汤,赞其味美辛辣,呼其名曰“糊辣汤”后口口相传,乃有“胡”“糊”之差;另一说为官渡之战,曹军粮尽,军粮官为解危急,忽发奇想,以马肉和菜叶等物,加入少量面粉和香辛料,煮汤以缓腹饥。因其汤如糊状,味又辛辣,故得名“糊辣汤”而军粮官本为河南邓州人氏,退役后专营此汤,并略加革新,因而得以成就美名。但细思之,官渡在今中牟县境,而邓州又在南阳,与逍遥镇和北舞渡都不搭界儿,其间的牵扯不得而知,但正因了糊辣汤的众说纷纭、争论不休,才更显出了它的魅力。
糊辣汤做起来简单,做好了却难。配料略有差异,大致有牛肉、粉条儿、面筋、豆腐皮儿、花生米、海带丝、金针菇等,以葱、姜、花椒、胡椒、辣椒、茴香入锅同煮,出锅后再佐以芫荽、香葱、麻油、陈醋同食,入口爽滑黏稠、香辣适宜,有“筋筋硬硬面筋子,滑滑爽爽粉皮子,滴滴溜溜粉条子”之说。细细地喝一口,似在品味生活,便有了足够的理由从一碗汤里将生活分解开来,五味俱全。
糊辣汤之所以辛辣,全仗“三椒”之功,胡椒、花椒、辣椒都是日常调味料,因皆为草木之本,便也有着中药滋补的功效,且不说对内理的调剂,单说冬日里取暖这一件儿,辛辣之味入口,浑身爽透,汗粒从鼻尖浸出,百病也就全消了。而糊辣汤喝起来是否爽口、有嚼头,却要依赖于面筋。面筋也就是淀粉中的骨干成分,因含有大量的凝胶蛋白,才柔韧耐嚼,淀粉的勾芡则使汤更浓,更爽滑适口。洗面筋是个精细活儿,需要用大量的面粉和清水细细地搓洗,因手上皮肤肌理含脂,会影响到面筋的析出,所以只有戴上手套搓洗,才能保证面筋的纯度和质量。我是食品检验专业出身,当年在实验室里洗面筋,着实费了一番工夫。当然,生活当中制作面筋是没有如此严格的。
因为饮食习惯的不同,糊辣汤也有多种风味,由各自喜好而加以选择。走进河南,大街小巷皆是糊辣汤的大招牌,且都言其为正宗。临街支上一口大锅,炉中火焰熊熊,锅中汤汁翻腾,锅中永远是简单而丰富的内容。
就我个人感觉而言,以洛阳涧西区上海市场的清真糊辣汤店最为味美。临街三间大棚,青砖铺地,散放着数十只桌凳。干净的碗筷,涌动的食客,火热的场景。汤中多牛肉,价廉味美,只需5角,配以油饼、牛肉水煎包,食之开胃,通体大爽。然而,这一切都抵不得那视觉上的享受——盛汤的师傅手法娴熟,一支大勺翻转起舞,且勺柄并不于掌中落实,只是轻执即丢;料碗横排于面前,各有小勺置于其中,每盛一碗汤来,只需一勺,不漫不溢,加料时以指尖轻点,小勺飞起,料入汤中,整个过程只需三四秒钟。观者沉醉,食之更美,公孙大娘舞剑器之曼妙多姿引人入胜也不过如此。如果就色香味意形的评判标准而言,唯有这一家糊辣汤当得起美食之名。
(二)统说“肉汤”
鲁迅说人类历史是一部吃人的历史,深刻而令人警醒。而在我认为,从较为狭义的角度来说,人类历史是一部吃肉的历史。我们的祖先茹毛饮血,已知肉味之美,后又以火烹煮而得肉汤。春秋战国时的食器中便有镬和鼎,是专为用来煮肉汤的盛器。可见,中国人钟情肉汤是由来已久的情结了。在河南,较负盛名的有牛、羊、驴肉汤三种。
肉汤与糊辣汤是有区别的,这区别就体现在“汤”字上,喝肉汤不在于吃肉,而在于喝汤。郑州、洛阳、开封、商丘及至各地,都喜食肉汤,且必得“老汤”一锅汤要熬上几十上百年,才能当得起老汤的名号。一般人难以理解这个“老”字,既认为不合营养学要求,又恐其长年烹煮滋生毒素。其实大可不必担心,老汤是经年续添不断烹煮而得,虽营养多有丢失,但积聚了血肉之精华,合脂肪、骨髓、胶原蛋白于一处,终熬出人间至味来。
郑州人喜食羊肉汤,而洛阳人偏好牛肉汤。羊肉汤讲究色泽,须浓如牛奶、白如凝脂才好;而牛肉汤则色泽金黄、清亮透明。羊肉性温,最适冬日进补,春夏多湿,秋日多燥,食羊肉汤应适量而止;而牛肉汤则味甘性醇,四季皆宜。大小汤馆熬汤,一般是以整牛羊配大量腿骨入锅,加入配料同煮。配料极为讲究,大致由丁香、豆蔻、大茴、小茴、桂圆、陈皮等三十余种中药及香辛料组成,且各家皆因循长期经验而酌情增减,形成不同风味,并引为秘方,概不外传。将肉煮至七八成熟,分类切好凉在盘里,老食客皆各有所选,大致有吃肉和吃杂两类。吃杂是颇有讲究的,以羊肉汤为例,羊肚入口筋道,食之稍膻,关键就要那一个嚼头;羊头肉介于肉与杂之间,既有肉的甘醇,又有杂的腥膻,且比肉便宜,性价比高;至于其它,则羊脑腻滑,滋心润脑;羊肝沙脆,明目清心;羊肺绵软,羊腰生鲜,羊眼则是吃个新奇吃个另类。
吃汤须得配上烙饼,既可充饥,又更添一番滋味。饼也有所不同,洛阳人只吃大薄饼,以圆锅半蒸半烙而成,切成条状,入汤即软却不化开,食之适口;郑州的饼则是烙出的硬面饼,有圆饼和三角饼两种,须掰成小块泡软了编者按 与其说是品文,不如说是在文字里品“汤”这种感觉实在妙也!吃,泡得短了则外糊内生,泡得久了往往会一塌糊涂。而现今颇为有名的灵宝羊肉汤则独辟蹊径,不仅在传统的清汤中加入粉条等物,更配上烘炉小烧饼和羊肉夹饼,热汤焦饼,入口爽心。就我本人而言,更喜欢洛阳的条状薄饼。
除牛羊肉汤外,驴肉汤不得不提。常言道“天上龙肉,地下驴肉”可见驴肉之美。洛阳是个老城市,喝汤者甚众,钟情于驴肉汤的不乏其人。老城区以回民居多,考虑到尊重民族习惯,洛阳的驴肉汤馆大都集中在涧西。我在洛生活三年,遍寻好汤,唯有联盟路的安记驴肉汤最为难忘。驴肉汤做法与牛羊肉汤大致相同,只是汤呈黑褐色,用粗瓷黑碗盛了,漂着一层红油,看一眼便醉了。以口感而言,驴肉纤维较粗,不似牛羊肉多汁,汤却更胜一筹。洛阳人是将“汤”字当作功课来做的,对形式也颇为讲究,一口大锅连接高炉,炉中老汤常流,循环不断,那盛汤的师傅一律着白衣白裙,干净利索,一把偌大的汤勺和若干小料勺在手中翻飞如蝶,将将入掌便离手而去,热腾腾的汤却已配毕递上。老汤客们郑重地端了碗,或站或蹲,吃个满头大汗唇齿生香。走过多个地方,也喝过不少的汤,单单洛阳盛汤的手法独具一格,似在进行一场难度极高的杂技表演,令观者为之神往。
(三)豆腐汤
说起豆腐汤,还有一段典故。顺治十二年,河南睢县人汤斌出任陕西潼关道,因生性简朴,被人戏言“把你放到汤锅里,也煮不出个官味儿来”汤斌不仅为政清廉,更有颜回之风,日常多采野菜供膳,每餐必有一味豆腐,因而得了个看似戏谑、实为敬重的绰号——“豆腐汤”
豆腐因富含蛋白质,营养价值堪比肉类,素来与肉齐名,有软黄金之美称。以豆腐做汤的历史也由来已久,无可追溯。在河南,唯洛阳人好食豆腐汤,更因其不仅价廉而且味美,街头随处可见,是较为家常的过早食品。豆腐汤极为简单,没有复杂的配料,也没有复杂的程序,大致以鲜嫩豆腐混合油炸豆腐同煮,加高汤,配各味佐料,以大火烧开,再以文火慢攻,咕咕嘟嘟,开盖透香,氤氲开来,引人馋涎欲滴。冬天的早晨,要上一碗刚出锅的豆腐汤,撒上香葱沫、芫荽,滴入麻油,只拿竹筷那么轻轻地一搅和,香味便直透天灵,倦意全消,新的一天便在这热腾腾的豆腐汤里变得有滋有味了。豆腐汤又有“白玉黄金汤”之名,概因其中鲜豆腐色泽莹白,如玉之洁净,而油炸过的豆腐色泽金黄,且切成棱角分明的条块状,如金条一般亮眼。鲜豆腐方正,不破不损,夹一块入口,沾牙即化,满口腥香;而油炸豆腐则松软皮实,外紧内酥,又透着焦香味儿,红白两色,与小葱之嫩绿、辣椒之鲜红相得益彰,不说去吃,单望上一眼便是享受了。
(四)呼噜汤
“呼噜汤”名甚怪,却是取其喝汤时“呼呼噜噜”的声音为名,颇为形象。试想,数十人围坐一堂,捧一碗爽口的热汤,送至唇边,引颈一吸,那呼呼噜噜的声音岂不是一曲动人的合声?
呼噜汤并不算有名,有小家碧玉的感觉,在河南,仅我的家乡信阳地区固始县大为流行。固始偏居豫东南,与湖北相邻,饮食习惯大别于豫中豫北等地,口味偏于清淡。呼噜汤正合了这种饮食风情,以红薯粉勾芡,混入滚沸的鸡汤,成浓汁状,添加海带丝、豆腐皮儿、肉沫、炒黄豆、粉条子、豆腐丁等物,主料与糊辣汤相似,却只在香辛料上有所区别,仅放入少量茴香、胡椒、辣椒和食盐,以使其味偏于清淡,适合早餐所食,起开胃作用。最有特色的便是,汤中以漏勺淋入蛋花,均匀有致,在一锅奶白色的清汤之上,莹白的豆腐丁、深绿的海带丝、浅黄的豆腐皮儿、淡粉的肉沫、焦黄的炒豆、黄白相间的蛋花,色调绚烂清新,俨然一幅恬淡的水彩画儿,自然引得食欲大动。
家乡人多好此汤,清晨围坐于街边,呼唤一声,汤碗便呈上来。家乡人精细,对饮食颇为讲究,既要味又重形,连那盛汤的碗也小上许多,且多为细瓷,或青瓷印花,或白瓷套蓝,比不来北方的碗大而粗犷,一色的黑釉粗陶,尽显古风。喝汤自然要配上主食,便有那烙饼蒸馍的与卖汤的搭伙儿共营生意。馍多为地锅柴火蒸制,靠锅边馏水,半蒸半烙至一面焦黄,或用篦子架于水上,蒸得松软;另有“转馍”类似于北方的烧饼,却是用和好的面盘成长条状,在平底铁锅中盘成一团,淋油后文火烙成双面焦酥。也有油条、糖糕、糍粑等小食可用来配上呼噜汤同食。
汤味清淡鲜甜,馍多松软焦香,一同食来,没有强烈的口感刺激,却于那清清淡淡若有若无的味儿中品出生活的许多意趣来,这也造就了家乡人恬淡的心性和厚道的人品。以汤之不同,划分地域,区别民风,也是很有道理可循的。
2004。11。30编者按 与其说是品文,不如说是在文字里品“汤”这种感觉实在妙也!编者按 与其说是品文,不如说是在文字里品“汤”这种感觉实在妙也!编者按 与其说是品文,不如说是在文字里品“汤”这种感觉实在妙也!编者按 与其说是品文,不如说是在文字里品“汤”这种感觉实在妙也!编者按 与其说是品文,不如说是在文字里品“汤”这种感觉实在妙也!编者按 与其说是品文,不如说是在文字里品“汤”这种感觉实在妙也!编者按 与其说是品文,不如说是在文字里品“汤”这种感觉实在妙也!编者按 与其说是品文,不如说是在文字里品“汤”这种感觉实在妙也!编者按 与其说是品文,不如说是在文字里品“汤”这种感觉实在妙也!编者按 与其说是品文,不如说是在文字里品“汤”这种感觉实在妙也!编者按 与其说是品文,不如说是在文字里品“汤”这种感觉实在妙也!编者按 与其说是品文,不如说是在文字里品“汤”这种感觉实在妙也!编者按 与其说是品文,不如说是在文字里品“汤”这种感觉实在妙也!
编者按 与其说是品文,不如说是在文字里品“汤”这种感觉实在妙也! 北方人性恬淡,喜闲,生活平实、节奏舒缓,因而多好喝汤,河南尤甚。通常老河南都注重早餐一碗汤,并以之作为一生的嗜好。
在河南,汤的种类五花八门,且同一种汤也因地域关系和饮食习惯而有所差异,屈指数来,大致以糊辣汤、牛羊驴肉汤、豆腐汤、呼噜汤等几种较为有名,其中以糊辣汤和羊肉汤最为人称道,普及面广,其余几种因地域关系而未受推介,却形成了地方特色风味。但不管是哪种汤,本地人都好那一口儿,起个大早,排队等候,寒冬腊月仍乐此不疲,景象颇为壮观。有个别店家汤特别出名的,每天清晨至午时,门前街边儿上蹲着的都是汤客,开着宝马奔驰跑上几十里地儿赶去喝汤的大有人在。这充分说明了河南的汤独一无二的魅力和吸引,不亲临河南,是无法领略个中真味的。
时已深冬,冷风过耳,不由得思念那一碗热乎乎的汤来,一口下肚,热力入心,直似天上神仙。遐思及此,不妨走笔,说一说河南的汤。
(一)糊辣汤
糊辣汤原本就是河南本土吃食,外省若有打着糊辣汤招牌的,定是流布分支。即便是在河南,对于糊辣汤的起源和地域也有着不同的说法。相传最正宗的糊辣汤出于西华县逍遥镇,也有人认为是在舞阳县北舞渡镇,至今尚无定论;而对于糊辣汤的起源,也有两种说法:一说为昔年于谦喝了一家胡姓饭铺的汤,赞其味美辛辣,呼其名曰“糊辣汤”后口口相传,乃有“胡”“糊”之差;另一说为官渡之战,曹军粮尽,军粮官为解危急,忽发奇想,以马肉和菜叶等物,加入少量面粉和香辛料,煮汤以缓腹饥。因其汤如糊状,味又辛辣,故得名“糊辣汤”而军粮官本为河南邓州人氏,退役后专营此汤,并略加革新,因而得以成就美名。但细思之,官渡在今中牟县境,而邓州又在南阳,与逍遥镇和北舞渡都不搭界儿,其间的牵扯不得而知,但正因了糊辣汤的众说纷纭、争论不休,才更显出了它的魅力。
糊辣汤做起来简单,做好了却难。配料略有差异,大致有牛肉、粉条儿、面筋、豆腐皮儿、花生米、海带丝、金针菇等,以葱、姜、花椒、胡椒、辣椒、茴香入锅同煮,出锅后再佐以芫荽、香葱、麻油、陈醋同食,入口爽滑黏稠、香辣适宜,有“筋筋硬硬面筋子,滑滑爽爽粉皮子,滴滴溜溜粉条子”之说。细细地喝一口,似在品味生活,便有了足够的理由从一碗汤里将生活分解开来,五味俱全。
糊辣汤之所以辛辣,全仗“三椒”之功,胡椒、花椒、辣椒都是日常调味料,因皆为草木之本,便也有着中药滋补的功效,且不说对内理的调剂,单说冬日里取暖这一件儿,辛辣之味入口,浑身爽透,汗粒从鼻尖浸出,百病也就全消了。而糊辣汤喝起来是否爽口、有嚼头,却要依赖于面筋。面筋也就是淀粉中的骨干成分,因含有大量的凝胶蛋白,才柔韧耐嚼,淀粉的勾芡则使汤更浓,更爽滑适口。洗面筋是个精细活儿,需要用大量的面粉和清水细细地搓洗,因手上皮肤肌理含脂,会影响到面筋的析出,所以只有戴上手套搓洗,才能保证面筋的纯度和质量。我是食品检验专业出身,当年在实验室里洗面筋,着实费了一番工夫。当然,生活当中制作面筋是没有如此严格的。
因为饮食习惯的不同,糊辣汤也有多种风味,由各自喜好而加以选择。走进河南,大街小巷皆是糊辣汤的大招牌,且都言其为正宗。临街支上一口大锅,炉中火焰熊熊,锅中汤汁翻腾,锅中永远是简单而丰富的内容。
就我个人感觉而言,以洛阳涧西区上海市场的清真糊辣汤店最为味美。临街三间大棚,青砖铺地,散放着数十只桌凳。干净的碗筷,涌动的食客,火热的场景。汤中多牛肉,价廉味美,只需5角,配以油饼、牛肉水煎包,食之开胃,通体大爽。然而,这一切都抵不得那视觉上的享受——盛汤的师傅手法娴熟,一支大勺翻转起舞,且勺柄并不于掌中落实,只是轻执即丢;料碗横排于面前,各有小勺置于其中,每盛一碗汤来,只需一勺,不漫不溢,加料时以指尖轻点,小勺飞起,料入汤中,整个过程只需三四秒钟。观者沉醉,食之更美,公孙大娘舞剑器之曼妙多姿引人入胜也不过如此。如果就色香味意形的评判标准而言,唯有这一家糊辣汤当得起美食之名。
(二)统说“肉汤”
鲁迅说人类历史是一部吃人的历史,深刻而令人警醒。而在我认为,从较为狭义的角度来说,人类历史是一部吃肉的历史。我们的祖先茹毛饮血,已知肉味之美,后又以火烹煮而得肉汤。春秋战国时的食器中便有镬和鼎,是专为用来煮肉汤的盛器。可见,中国人钟情肉汤是由来已久的情结了。在河南,较负盛名的有牛、羊、驴肉汤三种。
肉汤与糊辣汤是有区别的,这区别就体现在“汤”字上,喝肉汤不在于吃肉,而在于喝汤。郑州、洛阳、开封、商丘及至各地,都喜食肉汤,且必得“老汤”一锅汤要熬上几十上百年,才能当得起老汤的名号。一般人难以理解这个“老”字,既认为不合营养学要求,又恐其长年烹煮滋生毒素。其实大可不必担心,老汤是经年续添不断烹煮而得,虽营养多有丢失,但积聚了血肉之精华,合脂肪、骨髓、胶原蛋白于一处,终熬出人间至味来。
郑州人喜食羊肉汤,而洛阳人偏好牛肉汤。羊肉汤讲究色泽,须浓如牛奶、白如凝脂才好;而牛肉汤则色泽金黄、清亮透明。羊肉性温,最适冬日进补,春夏多湿,秋日多燥,食羊肉汤应适量而止;而牛肉汤则味甘性醇,四季皆宜。大小汤馆熬汤,一般是以整牛羊配大量腿骨入锅,加入配料同煮。配料极为讲究,大致由丁香、豆蔻、大茴、小茴、桂圆、陈皮等三十余种中药及香辛料组成,且各家皆因循长期经验而酌情增减,形成不同风味,并引为秘方,概不外传。将肉煮至七八成熟,分类切好凉在盘里,老食客皆各有所选,大致有吃肉和吃杂两类。吃杂是颇有讲究的,以羊肉汤为例,羊肚入口筋道,食之稍膻,关键就要那一个嚼头;羊头肉介于肉与杂之间,既有肉的甘醇,又有杂的腥膻,且比肉便宜,性价比高;至于其它,则羊脑腻滑,滋心润脑;羊肝沙脆,明目清心;羊肺绵软,羊腰生鲜,羊眼则是吃个新奇吃个另类。
吃汤须得配上烙饼,既可充饥,又更添一番滋味。饼也有所不同,洛阳人只吃大薄饼,以圆锅半蒸半烙而成,切成条状,入汤即软却不化开,食之适口;郑州的饼则是烙出的硬面饼,有圆饼和三角饼两种,须掰成小块泡软了编者按 与其说是品文,不如说是在文字里品“汤”这种感觉实在妙也!吃,泡得短了则外糊内生,泡得久了往往会一塌糊涂。而现今颇为有名的灵宝羊肉汤则独辟蹊径,不仅在传统的清汤中加入粉条等物,更配上烘炉小烧饼和羊肉夹饼,热汤焦饼,入口爽心。就我本人而言,更喜欢洛阳的条状薄饼。
除牛羊肉汤外,驴肉汤不得不提。常言道“天上龙肉,地下驴肉”可见驴肉之美。洛阳是个老城市,喝汤者甚众,钟情于驴肉汤的不乏其人。老城区以回民居多,考虑到尊重民族习惯,洛阳的驴肉汤馆大都集中在涧西。我在洛生活三年,遍寻好汤,唯有联盟路的安记驴肉汤最为难忘。驴肉汤做法与牛羊肉汤大致相同,只是汤呈黑褐色,用粗瓷黑碗盛了,漂着一层红油,看一眼便醉了。以口感而言,驴肉纤维较粗,不似牛羊肉多汁,汤却更胜一筹。洛阳人是将“汤”字当作功课来做的,对形式也颇为讲究,一口大锅连接高炉,炉中老汤常流,循环不断,那盛汤的师傅一律着白衣白裙,干净利索,一把偌大的汤勺和若干小料勺在手中翻飞如蝶,将将入掌便离手而去,热腾腾的汤却已配毕递上。老汤客们郑重地端了碗,或站或蹲,吃个满头大汗唇齿生香。走过多个地方,也喝过不少的汤,单单洛阳盛汤的手法独具一格,似在进行一场难度极高的杂技表演,令观者为之神往。
(三)豆腐汤
说起豆腐汤,还有一段典故。顺治十二年,河南睢县人汤斌出任陕西潼关道,因生性简朴,被人戏言“把你放到汤锅里,也煮不出个官味儿来”汤斌不仅为政清廉,更有颜回之风,日常多采野菜供膳,每餐必有一味豆腐,因而得了个看似戏谑、实为敬重的绰号——“豆腐汤”
豆腐因富含蛋白质,营养价值堪比肉类,素来与肉齐名,有软黄金之美称。以豆腐做汤的历史也由来已久,无可追溯。在河南,唯洛阳人好食豆腐汤,更因其不仅价廉而且味美,街头随处可见,是较为家常的过早食品。豆腐汤极为简单,没有复杂的配料,也没有复杂的程序,大致以鲜嫩豆腐混合油炸豆腐同煮,加高汤,配各味佐料,以大火烧开,再以文火慢攻,咕咕嘟嘟,开盖透香,氤氲开来,引人馋涎欲滴。冬天的早晨,要上一碗刚出锅的豆腐汤,撒上香葱沫、芫荽,滴入麻油,只拿竹筷那么轻轻地一搅和,香味便直透天灵,倦意全消,新的一天便在这热腾腾的豆腐汤里变得有滋有味了。豆腐汤又有“白玉黄金汤”之名,概因其中鲜豆腐色泽莹白,如玉之洁净,而油炸过的豆腐色泽金黄,且切成棱角分明的条块状,如金条一般亮眼。鲜豆腐方正,不破不损,夹一块入口,沾牙即化,满口腥香;而油炸豆腐则松软皮实,外紧内酥,又透着焦香味儿,红白两色,与小葱之嫩绿、辣椒之鲜红相得益彰,不说去吃,单望上一眼便是享受了。
(四)呼噜汤
“呼噜汤”名甚怪,却是取其喝汤时“呼呼噜噜”的声音为名,颇为形象。试想,数十人围坐一堂,捧一碗爽口的热汤,送至唇边,引颈一吸,那呼呼噜噜的声音岂不是一曲动人的合声?
呼噜汤并不算有名,有小家碧玉的感觉,在河南,仅我的家乡信阳地区固始县大为流行。固始偏居豫东南,与湖北相邻,饮食习惯大别于豫中豫北等地,口味偏于清淡。呼噜汤正合了这种饮食风情,以红薯粉勾芡,混入滚沸的鸡汤,成浓汁状,添加海带丝、豆腐皮儿、肉沫、炒黄豆、粉条子、豆腐丁等物,主料与糊辣汤相似,却只在香辛料上有所区别,仅放入少量茴香、胡椒、辣椒和食盐,以使其味偏于清淡,适合早餐所食,起开胃作用。最有特色的便是,汤中以漏勺淋入蛋花,均匀有致,在一锅奶白色的清汤之上,莹白的豆腐丁、深绿的海带丝、浅黄的豆腐皮儿、淡粉的肉沫、焦黄的炒豆、黄白相间的蛋花,色调绚烂清新,俨然一幅恬淡的水彩画儿,自然引得食欲大动。
家乡人多好此汤,清晨围坐于街边,呼唤一声,汤碗便呈上来。家乡人精细,对饮食颇为讲究,既要味又重形,连那盛汤的碗也小上许多,且多为细瓷,或青瓷印花,或白瓷套蓝,比不来北方的碗大而粗犷,一色的黑釉粗陶,尽显古风。喝汤自然要配上主食,便有那烙饼蒸馍的与卖汤的搭伙儿共营生意。馍多为地锅柴火蒸制,靠锅边馏水,半蒸半烙至一面焦黄,或用篦子架于水上,蒸得松软;另有“转馍”类似于北方的烧饼,却是用和好的面盘成长条状,在平底铁锅中盘成一团,淋油后文火烙成双面焦酥。也有油条、糖糕、糍粑等小食可用来配上呼噜汤同食。
汤味清淡鲜甜,馍多松软焦香,一同食来,没有强烈的口感刺激,却于那清清淡淡若有若无的味儿中品出生活的许多意趣来,这也造就了家乡人恬淡的心性和厚道的人品。以汤之不同,划分地域,区别民风,也是很有道理可循的。
2004。11。30编者按 与其说是品文,不如说是在文字里品“汤”这种感觉实在妙也!编者按 与其说是品文,不如说是在文字里品“汤”这种感觉实在妙也!编者按 与其说是品文,不如说是在文字里品“汤”这种感觉实在妙也!编者按 与其说是品文,不如说是在文字里品“汤”这种感觉实在妙也!编者按 与其说是品文,不如说是在文字里品“汤”这种感觉实在妙也!编者按 与其说是品文,不如说是在文字里品“汤”这种感觉实在妙也!编者按 与其说是品文,不如说是在文字里品“汤”这种感觉实在妙也!编者按 与其说是品文,不如说是在文字里品“汤”这种感觉实在妙也!编者按 与其说是品文,不如说是在文字里品“汤”这种感觉实在妙也!编者按 与其说是品文,不如说是在文字里品“汤”这种感觉实在妙也!编者按 与其说是品文,不如说是在文字里品“汤”这种感觉实在妙也!编者按 与其说是品文,不如说是在文字里品“汤”这种感觉实在妙也!编者按 与其说是品文,不如说是在文字里品“汤”这种感觉实在妙也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