梳头娘子_分卷阅读_14
推荐阅读:快乐的花莲之旅、淫术炼金士20——城战谋策篇、姐姐与她的同学、娇女封后之路、最佳女配(快穿)、老板,你马甲掉了、我的大奶女友小瑄、重生攻略、穿书后我抢了反派雌虫、猎人游记[女追男,剧情,肉渣]
猫扑中文网 www.mpzw.net,最快更新梳头娘子最新章节!
阿愁抬头看看莫娘子,然后默默又眨了一下眼。以前她奶奶也总是这样,虽然看着她的眼神里充满了不赞同,可手底下该怎么做着依旧是那么做着……而这熟悉的一幕,叫阿愁心里忽地滑过一个有些荒诞的念头——这莫娘子,不会是她奶奶穿越的吧?!
有那么一刻,她险些想要冲着莫娘子试探着叫上一声“奶奶”了。
不过,她显然不是。
阿愁认为,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一个不同于旁人的、独特的人,是因为每个人都有着他(她)独有的生长环境,独有的心理历程,独有的经历……这些一切种种,才造就出一个不同于别人的、独有的自己。一个人可以把自己的脸整得和别人一模一样,但那人独有的气质和对事物的反应,却是谁都伪装不出来的。这,也是她为什么觉得自己是秋阳的成分更多一些的原因。
虽然她脑海里也有着阿愁的记忆,可她发现她的思考方式,她的行为模式,以及她的一些习惯性小动作,甚至是走路的方式,都依旧是秋阳式的——也亏得慈幼院里那些孩子天真又单纯,且都没什么见识,虽然果儿她们也说过她变了,却到底没一个人怀疑过她早已经不再是原来的那个阿愁。
而观察着莫娘子的举止动作,以及一些细微之处,阿愁觉得,她大概不可能是她奶奶穿越的。何况,如秦川所说的那样,穿越“这种毫无科学根据的荒诞之事”,应该是可遇不可求的灵异现象。如果人人都能穿越,那这世界还不穿成筛子了?!
——不过,倒有可能会是她奶奶的前世呢。
阿愁那般想着时,忍不住抬头看着莫娘子弯起眼。
说实话,阿愁长得一点都算不上漂亮,偏偏她笑起来的时候,那平时总似睁不开一样的细眯眼,却是忽然弯成两道十分具有喜感的月牙儿,总引得人忍不住也想跟着她弯起眼眸。
感觉到身边的视线,莫娘子低头看去时,便正迎上这么一双笑弯起的眼眸。顿时,她那患得患失了一夜的心,莫名地就安宁了下来。原本那心事重重的唇角,也于不自觉间,被那双笑眼感染得松动了许多。
*·*·*
这广陵城似乎极大,阿愁跟着莫娘子过了三个街口,又过了一座木桥,然后再过了两个街口以及一座石桥,她们眼前便出现了两条十字交叉的宽阔大街——后来阿愁才知道,这里该算是广陵城的行政中心了。
两条大街的交汇处,于街心里建着一座在时人眼里算是高耸的楼阁。虽然在阿愁眼里,它其实不过才四层楼高而已。这楼叫作“四望楼”,据说原是前朝时瞭望烽火之用的烽火楼,后来因沧海桑田时事变迁,随着广陵城的发展,这座原位于城市边缘的烽火楼,不知怎么竟渐渐成了城市的中心。其不远处,便是州府衙门。
而这座楼之所以一直没被拆掉,却是因为大唐的第四位皇帝,高宗皇帝于潜邸时,曾登临这座楼,且曾亲笔在墙上提写了“居安思危”四个字。所以,便是这楼多少有些堵了路,它依旧巍然立于两条主干道的正中央,睥睨着来来往往的车马人-流。
那两条交汇的大街,以这四望楼为界,向东的叫东凰街,向西的叫西凤街;南来的是文昌街,北去的原是对应着叫作“武盛”二字,可如今大家都称呼它为王府大街。因为广陵王府就坐落在那条街上。
以前在慈幼院时,光只看着那惠明寺庙后街上的热闹,阿愁就已经猜到,这广陵城应该颇为繁华了。如今站在这可以并列驶过四辆马车的主干道边,她居然连着看到好几个金发碧眼的老外,正以别扭的汉语跟人讨价还价着。至于路上那些被堵了个水泄不通的车马人-流,更是叫阿愁恍然有种错觉,以为自己竟是又回到了现在一般。只除了那些因堵车而不耐烦的车夫们那吆喝谩骂声,代替了汽车发出的刺耳喇叭声。
就在阿愁看呆了眼时,莫娘子拉住她的手腕,带着她从那堵得死死的车马间穿了过去。
过了十字路口后,莫娘子放开她,领着她来到府衙门前。上了台阶,莫娘子含笑向一个老衙役打听了一句什么,然后塞给对方一个小钱儿,于是那人笑着应了一声,便带着她俩进了衙门。
而不等好奇的阿愁观察一下这古代的衙门长什么模样,莫娘子就已经领着她,跟着那领路的衙役过了侧角门,又穿过一条火巷,来到一个颇为僻静的院落。那老衙役冲着门里做了个手势,又接过莫娘子塞来的几枚铜板,客气笑着退了出去。
莫娘子低头看看阿愁,似不太满意地摇了一下头,然后伸手替她理了理额头的刘海,这才领着她进了院门。
那院子里,左手边是一排三间屋。三间屋的屋门上都挂着厚厚的棉帘子。莫娘子于院中轻轻问了一句:“刘主薄在吗?”
于是中间那间屋里有人应了一声。片刻后,一个留着八字胡的中年男子挑着棉帘子出现在门口处。看着莫娘子,那男子惊讶了一下,转眼看到阿愁,男子的神色顿时就是一阵古怪。他抬手指着阿愁,瞪着莫娘子道:“娘子你、你你你……”
这一声“娘子”,险些叫阿愁误以为那中年男子是自己的养父、那莫娘子的丈夫了。直到看着他俩的表情不对,她才反应过来,这声“娘子”,不过只是一声普通的称谓,相当于她那一世时的“女士”二字罢了。
只听那中年男子压低了声音道:“你竟真领了个……”他顿了顿,看看阿愁,再看看左右两间屋门,然后挑高了门帘,冲着莫娘子做了个请的手势。
莫娘子领着阿愁进屋后,那刘主薄依旧一个劲地摇着头,连连叹着:“可真是、可真是……”又问着莫娘子,“这事儿,你跟你爹娘兄弟商量了没?他们也同意?”
阿愁敏锐地发现,莫娘子的唇线抿得更紧了一些。顿了顿,她才笑着回答那刘主薄道:“如今我已经立了女户,倒是不必再去问任何人了。”
刘主薄看看她,又叹了口气,颇为同情地道:“你也不容易。”说着,冲莫娘子伸手道:“拿过来吧,我给你们上了户籍便是。”
阿愁这才知道,原来莫娘子是带着她来府衙上户籍的。
莫娘子将自己和阿愁的户籍纸递过去,又道:“叫她跟着我姓,将来承了我的衣钵,我也算是有人养老了。”
正看着阿愁户籍纸的刘主薄抬头看看莫娘子和阿愁,又摇着头一阵叹气,道:“你是这么想,可你爹娘兄弟会怎么想?何况你还领了个这么大的孩子回来。她这岁数,早该记事了,便是将来养得再亲,终究仍是个外人,哪能像你兄弟姐妹家的孩子,总跟你是一样的血脉。”
“一样的血脉?”莫娘子忽地轻笑了一声,道:“我家里的那点事,也从来没瞒过您,您又何必跟我说这些官面上的文章。何况,人我都已经领回来了,再没有送回去的道理。”
刘主薄呆了呆,叹着气又是一阵摇头,道:“我只怕是金兰教坏了你。”
莫娘子笑道:“再没有的事,这事我早想了很久了。”
这刘主薄似乎有些书呆子气,只叹息着又是一阵摇头,然后转身走到后方的柜子里寻出一个大册子,一边道:“你一向是个有主意的,既然事已至此,我也没什么好说的了。只是,这后续的事,你心里好歹也该有数才是。俗话说,过了腊八就是年,眼前就是年关了,可别闹得你这个年都过不安生才好。”
莫娘子也叹了口气,站起身来,郑重地给那刘主薄行了个屈膝礼,一脸真诚地道:“谢谢大哥。这些年来,若是没有你和金兰相帮着,我……”
“唉唉唉,快别说这话了,都是街坊邻居。”
刘主薄赶紧摆手止住莫娘子,拿着那大册子坐回他的座位上,又于册子上找到莫娘子的名字,把阿愁的名字在其名下添了,然后叫过她二人一一盖了手印,最后在莫娘子和阿愁的户籍纸上各写了几个字,加盖了大红印章,又立了个什么字据递给莫娘子,道:“行了,把这个拿给里正,手续也就全了。”又看着阿愁摇头道:“怎么不挑个漂亮些的?”
莫娘子接过那户籍纸,低头看看阿愁,笑道:“我瞧着也不算丑。笑起来挺可爱的。”
于是,阿愁立马给那刘主薄笑了一个。
她那笑容,立时感染得刘主薄也笑了起来,伸手摸着她的头道:“果然,笑起来倒还不错。”又对莫娘子道:“我和金兰大概初五回来,你初六带着这孩子过来玩吧。”
莫娘子笑道:“我跟金兰说过了,等你们回来,要请你们吃饭的。你们这么帮我,我总要谢上一谢呢。”
“唉,”刘主薄一边摇着手一边过去替她们挑起帘子,笑道:“我们两家还用得着说这种话吗?你跟金兰是什么交情……”
出了府衙,莫娘子于府衙那高高的门廊上站住脚,又似确认般隔着衣裳摸了摸怀里那窣窣作响的户籍纸,然后长长呼出一口气,低头看着阿愁笑道:“饿了吧?走,回家。”
看着莫娘子的笑容,阿愁不禁一阵呆怔。她再没想到,莫娘子笑起来的时候,竟跟她有着几分相似呢,都是弯成月牙一般的眼。
第十八章·仁丰里
莫娘子来接阿愁时是辰正,等她们走到府衙,府衙前的四望楼上正报着巳初——就是说,阿愁跟着莫娘子从位于东北角的慈善局来到这广陵城的最中心地带,竟足足走了半个时辰的路。换作秋阳所熟悉的计时,这可是整整一个小时!
哪怕阿愁的这具身躯并不是那个运动量严重不足的秋阳,可她到底只是个九岁的孩子,且生得还颇有些瘦弱。从府衙出来,阿愁便感觉一阵疲乏,以及,一阵饥肠辘辘。
昨儿因领养的事,叫她一整天都是滴米未进。今儿一早她倒是吃到一点清得能照出人影的稀粥水,还有一只仅有她拳头一半大小的馒头。可显然,这会儿这一点食物早已经消化光了。
阿愁抬头飞快看了一眼莫娘子那张严肃的脸,便忍着饿,默默跟在她的身后下了府衙那高高的台阶。
莫娘子带着她再次穿过马路,来到西凤大街上,又沿着西凤街一直往西。
作为广陵城的主干道,西凤大街十分繁荣。看着街边林立的店铺,如潮的人流,以及那些虽然穿着大唐服饰,却生着高鼻凹眼的异族人,阿愁不禁怀疑起,她如今也许就是身处历史上的那个盛唐。因为听说那个时代的扬州城堪比后世的纽约城,市井繁华不说,且似乎还因为它是个靠海的通商港口城市,而居住着许多外族人……虽然到了秋阳的那个时代里,扬州已经全然是个内陆城市了。
似乎莫娘子很不喜欢这街上密集的人群,一路上她都紧皱着个眉头,且行走的步伐也变得越来越快,差点叫阿愁跟不上她。
很快,她就领着阿愁拐进了一条没那么多人的街上。
那街口处立着座砖砌的牌楼,牌楼上似乎镌刻着什么字,阿愁只匆匆瞄到最后一个“坊”字,就被莫娘子拉进了那牌楼下。
牌楼并不大,左右两侧紧紧卡在街道的两边。中间的两根立柱,将窄窄的街道分切成三条道。中间一条道较宽,似乎是专走车马的,左右两侧偏窄,应该是专走行人的。阿愁注意到,那立柱边合着扇栅栏门,她不由想着,如果此大唐真是彼大唐,那么这牌楼,很有可能就是那大名鼎鼎的“坊门”了。
可进了坊门后,阿愁不禁又是一阵疑惑。因为她记得那个大唐应该是实行着市坊制度的——就是说,开店的市区不住家,住家的坊区不许开店。可这条小街上,却是跟圣莲庵门前的那条街上一样,既有住家也有店铺。
不过,和西凤大街上那些店面开阔的大店铺不同,这坊间的店铺都很小,即便是食肆茶社,店堂里最多也不过才放着三五张桌子罢了。
当一个人感觉饥饿时,哪怕她脸上没有表现出任何一点迹象,可只要闻到食物那诱人的香气,她的眼总会背叛她的心。阿愁自以为她掩饰得很好,可她一点儿也没有发现,其实她的眼一直在瞅着路边那些卖吃食的店铺。
前方不远处,一个包子铺的伙计一边吆喝着“新出炉的大肉包”,一边掀起那高高的笼屉。顿时,浓白的蒸汽升腾而起,令半条街上都弥漫着一股令人馋涎欲滴的包子香味。
阿愁忍不住吞咽了一下。她正想着真正的唐朝应该还没出现“包子”一词时,忽然只见莫娘子在那包子铺前站住,对吆喝着的小伙计道:“一个干菜包子。”
阿愁一愣,抬头看向莫娘子,却只见莫娘子并没有看向她,而是转身进了那家包子铺。
小伙计眨巴了一下眼,看看阿愁,再扭头看看莫娘子,问道:“就一个吗?”
此时莫娘子已经在角落里的桌边坐了,一边低头以手捶着腿,一边头也不抬地道:“给那孩子。”
小伙计和阿愁对了个眼,然后便快活地叫了声:“好嘞!”他从笼屉里拿出一只热腾腾的包子,放在一只碟子里,递给了阿愁。阿愁接过那碟子,看着莫娘子一阵发愣。
莫娘子抬头看看她,皱眉道:“还不进来?”
阿愁赶紧端着那包子进了店铺。于莫娘子身边坐了,见她始终没有去碰那个包子,莫娘子便指着那包子又道:“趁热快吃,顺便也歇一歇脚。还得再过了两个坊间才能到仁丰里。”
阿愁看看她,再看看那包子,然后再次抬头看向莫娘子。
莫娘子这才恍然明白到她的意思。虽然她眼底一直暗藏着的衡量之色因此而略有松动,可似乎她并不习惯于对人露出柔软的一面,便以生硬的口吻回了阿愁一句:“且吃你的。”话毕,便又低下头去自顾自地捶起腿脚来。
吃完了包子,阿愁注意到,莫娘子在桌上放了一枚一文的铜钱。
一枚成人拳头大小的干菜包子价值一文钱。当初胖丫买麦芽糖时,只孩童小手指长短的一截糖也是一文钱。而她的身价是八十文,等于八十个包子或八十块麦芽糖的价……该说这个世上的物价是贵呢,还是便宜?
阿愁于心里默默吐槽时,莫娘子已经带着她从这个坊间穿了过去。出了坊门,对面是一个一模一样的牌楼。因路上有车马,阿愁再一次没能看清那牌楼上刻着的街坊名称。不过这里并不是她们的目的地。莫娘子带着她又穿过这一片坊区,从另一边的坊门出去后,于路边站定,然后看着对面的牌楼对阿愁道:“到了,仁丰里。”
阿愁抬头,便果然看到,马路对面那和之前两个牌楼一模一样的砖砌牌楼上,镌刻着“仁丰”二字。
她回过头来,这才看到她们出来的这一片坊区的牌楼上,刻着的是“常乐”二字。
从西凤大街过来的第一个坊区,就是阿愁吃包子的那个坊区,应该还算是个颇为繁华的坊区。到了她们刚刚穿过的常乐坊,则比之前的那个坊区冷清了一些,不过也能算作挺热闹的。等出了常乐坊后,夹于两个坊区之间的那条名叫甘泉的小街,则明显连热闹都算不上了。虽然街边一样开满了店铺,可这里的人流量则是比前面经过的那两条街少了一大半。
跟着莫娘子进了仁丰里,阿愁立时便感觉到,这仁丰里的住户明显都不是什么有钱人。虽然坊间的道路一样被人扫得干干净净,但来来往往的人,却是头一次多过了那些来来往往的车马。便是偶尔有车马经过,也再不是之前两个坊间常见的那种漆得油光逞亮的代步马车,而多是灰扑扑的运货马车。就连骑马而行的人,那马匹也再不像之前坊间看到的那样,长长的马鬃会被主人扎出新奇的造型,且还饰着些金铜饰物。
虽然照理说,这仁丰里应该跟常乐坊那边一样,被人叫作仁丰坊才是,可不知为什么,大家都习惯于叫这里仁丰里。而虽说仁丰里似乎并没有别的坊区繁华,可别的坊区有的店铺,什么食肆茶社、制衣坊织补行、老虎灶洗澡堂,这里同样一个不缺。不过仅是各个店铺看上去不够华丽,很有些简陋罢了。
进了仁丰里后,莫娘子的神色看起来明显比之前轻松了许多。阿愁立时便猜着,这位莫娘子平常应该不怎么习惯到陌生的地方去。
果然,一路过去,随着路边上跟莫娘子打招呼的人越来越多,莫娘子的神情也显得愈发地放松了。
一开始时,人家都只注意着莫娘子,直到后来才有人注意到,阿愁正亦步亦趋地跟在莫娘子身后。便有人问着她:“怎么有个孩子跟着你?”
莫娘子回头看看阿愁,轻描淡写地应了句“我徒弟”,便又回应起其他人的问候来。
阿愁看得出来,那些人听到“徒弟”二字后,对她很是好奇。可因莫娘子虽然嘴上跟他们打着招呼,脚下却一刻不停地自顾自走着,显然不想跟他们多说什么,众人也只得无奈地偃旗息鼓了。
莫娘子带着阿愁拐进一条小巷,走了没多远,来到一扇黑漆门前。她指示阿愁于墙边站了,她则上前去拍门。
“哪个?”一个妇人的声音从门里传来。
莫娘子应道:“里正可在家?”
说话间,那门被人拉开,门里站着个看着约二十四五岁左右的胖妇人。
那妇人见是莫娘子拍门,便笑道:“怎么是你?没听阿姑说请了你来啊。”
莫娘子浅笑道:“是我有事要找里正。”
“哦,”妇人应了一声,一边侧身让莫娘子进门,一边好奇问道:“你有什么事找我阿翁?”
说到这里,她的眼忽地一亮,那胖胖的脸险些儿直接杵到莫娘子的脸上,带着种莫名的兴奋问道:“可是你想通了,终于肯再嫁了?”又连珠炮般问道:“可是你兄弟替你挑的那个吴瘸子?其实要叫我说,吴瘸子人还是挺不错的,虽然腿脚不好,可他有手艺啊,裁的衣裳连在王府当差的高大娘都竖过拇指呢。你嫁他……”
“没这回事!”莫娘子一口打断了她的臆测。
那妇人愣了愣才反应过来,不禁讪讪地有些下不来脸,便又摆出一副知心姐妹的模样,叹着气道:“我说你这是何苦呢?难道还想着那个人能回心转意不成?人家早已经娶了那狐……”
她话来没说完,莫娘子就已经略提高了一些音量,打断她道:“里正老爹不在家吗?”
“在。”
答着她的,是一个挑着门帘从屋里出来的小姑娘。
小姑娘看着应该十三四岁左右,头上垂着两个髫髻,发边各饰着两朵小小的金心绒花。她一只手抓着门上挂着的棉帘子,另一只手里还拿着只吃到一半的桔子,斜眼看着那个开门的妇人冷笑道:“人家来找阿爹,阿嫂只管把人领进来就是,偏这般话多。知道的,说是阿嫂爱说话;不知道的,还当你又在乱嚼舌头了呢!”
那妇人被这小姑娘训得脸色一变,有心想开口顶撞,偏偏又怕了女孩在家里的得宠,只得扁着嘴扭过头去。
小姑娘冲她嫂子翻了个白眼儿,然后一转笑脸,对莫娘子道:“我阿爹在楼上呢,我叫他下来。”说着,扬声冲着楼上叫道:“阿爹!有人找你呢,别下棋了!”
阿愁抬头看看莫娘子,然后默默又眨了一下眼。以前她奶奶也总是这样,虽然看着她的眼神里充满了不赞同,可手底下该怎么做着依旧是那么做着……而这熟悉的一幕,叫阿愁心里忽地滑过一个有些荒诞的念头——这莫娘子,不会是她奶奶穿越的吧?!
有那么一刻,她险些想要冲着莫娘子试探着叫上一声“奶奶”了。
不过,她显然不是。
阿愁认为,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一个不同于旁人的、独特的人,是因为每个人都有着他(她)独有的生长环境,独有的心理历程,独有的经历……这些一切种种,才造就出一个不同于别人的、独有的自己。一个人可以把自己的脸整得和别人一模一样,但那人独有的气质和对事物的反应,却是谁都伪装不出来的。这,也是她为什么觉得自己是秋阳的成分更多一些的原因。
虽然她脑海里也有着阿愁的记忆,可她发现她的思考方式,她的行为模式,以及她的一些习惯性小动作,甚至是走路的方式,都依旧是秋阳式的——也亏得慈幼院里那些孩子天真又单纯,且都没什么见识,虽然果儿她们也说过她变了,却到底没一个人怀疑过她早已经不再是原来的那个阿愁。
而观察着莫娘子的举止动作,以及一些细微之处,阿愁觉得,她大概不可能是她奶奶穿越的。何况,如秦川所说的那样,穿越“这种毫无科学根据的荒诞之事”,应该是可遇不可求的灵异现象。如果人人都能穿越,那这世界还不穿成筛子了?!
——不过,倒有可能会是她奶奶的前世呢。
阿愁那般想着时,忍不住抬头看着莫娘子弯起眼。
说实话,阿愁长得一点都算不上漂亮,偏偏她笑起来的时候,那平时总似睁不开一样的细眯眼,却是忽然弯成两道十分具有喜感的月牙儿,总引得人忍不住也想跟着她弯起眼眸。
感觉到身边的视线,莫娘子低头看去时,便正迎上这么一双笑弯起的眼眸。顿时,她那患得患失了一夜的心,莫名地就安宁了下来。原本那心事重重的唇角,也于不自觉间,被那双笑眼感染得松动了许多。
*·*·*
这广陵城似乎极大,阿愁跟着莫娘子过了三个街口,又过了一座木桥,然后再过了两个街口以及一座石桥,她们眼前便出现了两条十字交叉的宽阔大街——后来阿愁才知道,这里该算是广陵城的行政中心了。
两条大街的交汇处,于街心里建着一座在时人眼里算是高耸的楼阁。虽然在阿愁眼里,它其实不过才四层楼高而已。这楼叫作“四望楼”,据说原是前朝时瞭望烽火之用的烽火楼,后来因沧海桑田时事变迁,随着广陵城的发展,这座原位于城市边缘的烽火楼,不知怎么竟渐渐成了城市的中心。其不远处,便是州府衙门。
而这座楼之所以一直没被拆掉,却是因为大唐的第四位皇帝,高宗皇帝于潜邸时,曾登临这座楼,且曾亲笔在墙上提写了“居安思危”四个字。所以,便是这楼多少有些堵了路,它依旧巍然立于两条主干道的正中央,睥睨着来来往往的车马人-流。
那两条交汇的大街,以这四望楼为界,向东的叫东凰街,向西的叫西凤街;南来的是文昌街,北去的原是对应着叫作“武盛”二字,可如今大家都称呼它为王府大街。因为广陵王府就坐落在那条街上。
以前在慈幼院时,光只看着那惠明寺庙后街上的热闹,阿愁就已经猜到,这广陵城应该颇为繁华了。如今站在这可以并列驶过四辆马车的主干道边,她居然连着看到好几个金发碧眼的老外,正以别扭的汉语跟人讨价还价着。至于路上那些被堵了个水泄不通的车马人-流,更是叫阿愁恍然有种错觉,以为自己竟是又回到了现在一般。只除了那些因堵车而不耐烦的车夫们那吆喝谩骂声,代替了汽车发出的刺耳喇叭声。
就在阿愁看呆了眼时,莫娘子拉住她的手腕,带着她从那堵得死死的车马间穿了过去。
过了十字路口后,莫娘子放开她,领着她来到府衙门前。上了台阶,莫娘子含笑向一个老衙役打听了一句什么,然后塞给对方一个小钱儿,于是那人笑着应了一声,便带着她俩进了衙门。
而不等好奇的阿愁观察一下这古代的衙门长什么模样,莫娘子就已经领着她,跟着那领路的衙役过了侧角门,又穿过一条火巷,来到一个颇为僻静的院落。那老衙役冲着门里做了个手势,又接过莫娘子塞来的几枚铜板,客气笑着退了出去。
莫娘子低头看看阿愁,似不太满意地摇了一下头,然后伸手替她理了理额头的刘海,这才领着她进了院门。
那院子里,左手边是一排三间屋。三间屋的屋门上都挂着厚厚的棉帘子。莫娘子于院中轻轻问了一句:“刘主薄在吗?”
于是中间那间屋里有人应了一声。片刻后,一个留着八字胡的中年男子挑着棉帘子出现在门口处。看着莫娘子,那男子惊讶了一下,转眼看到阿愁,男子的神色顿时就是一阵古怪。他抬手指着阿愁,瞪着莫娘子道:“娘子你、你你你……”
这一声“娘子”,险些叫阿愁误以为那中年男子是自己的养父、那莫娘子的丈夫了。直到看着他俩的表情不对,她才反应过来,这声“娘子”,不过只是一声普通的称谓,相当于她那一世时的“女士”二字罢了。
只听那中年男子压低了声音道:“你竟真领了个……”他顿了顿,看看阿愁,再看看左右两间屋门,然后挑高了门帘,冲着莫娘子做了个请的手势。
莫娘子领着阿愁进屋后,那刘主薄依旧一个劲地摇着头,连连叹着:“可真是、可真是……”又问着莫娘子,“这事儿,你跟你爹娘兄弟商量了没?他们也同意?”
阿愁敏锐地发现,莫娘子的唇线抿得更紧了一些。顿了顿,她才笑着回答那刘主薄道:“如今我已经立了女户,倒是不必再去问任何人了。”
刘主薄看看她,又叹了口气,颇为同情地道:“你也不容易。”说着,冲莫娘子伸手道:“拿过来吧,我给你们上了户籍便是。”
阿愁这才知道,原来莫娘子是带着她来府衙上户籍的。
莫娘子将自己和阿愁的户籍纸递过去,又道:“叫她跟着我姓,将来承了我的衣钵,我也算是有人养老了。”
正看着阿愁户籍纸的刘主薄抬头看看莫娘子和阿愁,又摇着头一阵叹气,道:“你是这么想,可你爹娘兄弟会怎么想?何况你还领了个这么大的孩子回来。她这岁数,早该记事了,便是将来养得再亲,终究仍是个外人,哪能像你兄弟姐妹家的孩子,总跟你是一样的血脉。”
“一样的血脉?”莫娘子忽地轻笑了一声,道:“我家里的那点事,也从来没瞒过您,您又何必跟我说这些官面上的文章。何况,人我都已经领回来了,再没有送回去的道理。”
刘主薄呆了呆,叹着气又是一阵摇头,道:“我只怕是金兰教坏了你。”
莫娘子笑道:“再没有的事,这事我早想了很久了。”
这刘主薄似乎有些书呆子气,只叹息着又是一阵摇头,然后转身走到后方的柜子里寻出一个大册子,一边道:“你一向是个有主意的,既然事已至此,我也没什么好说的了。只是,这后续的事,你心里好歹也该有数才是。俗话说,过了腊八就是年,眼前就是年关了,可别闹得你这个年都过不安生才好。”
莫娘子也叹了口气,站起身来,郑重地给那刘主薄行了个屈膝礼,一脸真诚地道:“谢谢大哥。这些年来,若是没有你和金兰相帮着,我……”
“唉唉唉,快别说这话了,都是街坊邻居。”
刘主薄赶紧摆手止住莫娘子,拿着那大册子坐回他的座位上,又于册子上找到莫娘子的名字,把阿愁的名字在其名下添了,然后叫过她二人一一盖了手印,最后在莫娘子和阿愁的户籍纸上各写了几个字,加盖了大红印章,又立了个什么字据递给莫娘子,道:“行了,把这个拿给里正,手续也就全了。”又看着阿愁摇头道:“怎么不挑个漂亮些的?”
莫娘子接过那户籍纸,低头看看阿愁,笑道:“我瞧着也不算丑。笑起来挺可爱的。”
于是,阿愁立马给那刘主薄笑了一个。
她那笑容,立时感染得刘主薄也笑了起来,伸手摸着她的头道:“果然,笑起来倒还不错。”又对莫娘子道:“我和金兰大概初五回来,你初六带着这孩子过来玩吧。”
莫娘子笑道:“我跟金兰说过了,等你们回来,要请你们吃饭的。你们这么帮我,我总要谢上一谢呢。”
“唉,”刘主薄一边摇着手一边过去替她们挑起帘子,笑道:“我们两家还用得着说这种话吗?你跟金兰是什么交情……”
出了府衙,莫娘子于府衙那高高的门廊上站住脚,又似确认般隔着衣裳摸了摸怀里那窣窣作响的户籍纸,然后长长呼出一口气,低头看着阿愁笑道:“饿了吧?走,回家。”
看着莫娘子的笑容,阿愁不禁一阵呆怔。她再没想到,莫娘子笑起来的时候,竟跟她有着几分相似呢,都是弯成月牙一般的眼。
第十八章·仁丰里
莫娘子来接阿愁时是辰正,等她们走到府衙,府衙前的四望楼上正报着巳初——就是说,阿愁跟着莫娘子从位于东北角的慈善局来到这广陵城的最中心地带,竟足足走了半个时辰的路。换作秋阳所熟悉的计时,这可是整整一个小时!
哪怕阿愁的这具身躯并不是那个运动量严重不足的秋阳,可她到底只是个九岁的孩子,且生得还颇有些瘦弱。从府衙出来,阿愁便感觉一阵疲乏,以及,一阵饥肠辘辘。
昨儿因领养的事,叫她一整天都是滴米未进。今儿一早她倒是吃到一点清得能照出人影的稀粥水,还有一只仅有她拳头一半大小的馒头。可显然,这会儿这一点食物早已经消化光了。
阿愁抬头飞快看了一眼莫娘子那张严肃的脸,便忍着饿,默默跟在她的身后下了府衙那高高的台阶。
莫娘子带着她再次穿过马路,来到西凤大街上,又沿着西凤街一直往西。
作为广陵城的主干道,西凤大街十分繁荣。看着街边林立的店铺,如潮的人流,以及那些虽然穿着大唐服饰,却生着高鼻凹眼的异族人,阿愁不禁怀疑起,她如今也许就是身处历史上的那个盛唐。因为听说那个时代的扬州城堪比后世的纽约城,市井繁华不说,且似乎还因为它是个靠海的通商港口城市,而居住着许多外族人……虽然到了秋阳的那个时代里,扬州已经全然是个内陆城市了。
似乎莫娘子很不喜欢这街上密集的人群,一路上她都紧皱着个眉头,且行走的步伐也变得越来越快,差点叫阿愁跟不上她。
很快,她就领着阿愁拐进了一条没那么多人的街上。
那街口处立着座砖砌的牌楼,牌楼上似乎镌刻着什么字,阿愁只匆匆瞄到最后一个“坊”字,就被莫娘子拉进了那牌楼下。
牌楼并不大,左右两侧紧紧卡在街道的两边。中间的两根立柱,将窄窄的街道分切成三条道。中间一条道较宽,似乎是专走车马的,左右两侧偏窄,应该是专走行人的。阿愁注意到,那立柱边合着扇栅栏门,她不由想着,如果此大唐真是彼大唐,那么这牌楼,很有可能就是那大名鼎鼎的“坊门”了。
可进了坊门后,阿愁不禁又是一阵疑惑。因为她记得那个大唐应该是实行着市坊制度的——就是说,开店的市区不住家,住家的坊区不许开店。可这条小街上,却是跟圣莲庵门前的那条街上一样,既有住家也有店铺。
不过,和西凤大街上那些店面开阔的大店铺不同,这坊间的店铺都很小,即便是食肆茶社,店堂里最多也不过才放着三五张桌子罢了。
当一个人感觉饥饿时,哪怕她脸上没有表现出任何一点迹象,可只要闻到食物那诱人的香气,她的眼总会背叛她的心。阿愁自以为她掩饰得很好,可她一点儿也没有发现,其实她的眼一直在瞅着路边那些卖吃食的店铺。
前方不远处,一个包子铺的伙计一边吆喝着“新出炉的大肉包”,一边掀起那高高的笼屉。顿时,浓白的蒸汽升腾而起,令半条街上都弥漫着一股令人馋涎欲滴的包子香味。
阿愁忍不住吞咽了一下。她正想着真正的唐朝应该还没出现“包子”一词时,忽然只见莫娘子在那包子铺前站住,对吆喝着的小伙计道:“一个干菜包子。”
阿愁一愣,抬头看向莫娘子,却只见莫娘子并没有看向她,而是转身进了那家包子铺。
小伙计眨巴了一下眼,看看阿愁,再扭头看看莫娘子,问道:“就一个吗?”
此时莫娘子已经在角落里的桌边坐了,一边低头以手捶着腿,一边头也不抬地道:“给那孩子。”
小伙计和阿愁对了个眼,然后便快活地叫了声:“好嘞!”他从笼屉里拿出一只热腾腾的包子,放在一只碟子里,递给了阿愁。阿愁接过那碟子,看着莫娘子一阵发愣。
莫娘子抬头看看她,皱眉道:“还不进来?”
阿愁赶紧端着那包子进了店铺。于莫娘子身边坐了,见她始终没有去碰那个包子,莫娘子便指着那包子又道:“趁热快吃,顺便也歇一歇脚。还得再过了两个坊间才能到仁丰里。”
阿愁看看她,再看看那包子,然后再次抬头看向莫娘子。
莫娘子这才恍然明白到她的意思。虽然她眼底一直暗藏着的衡量之色因此而略有松动,可似乎她并不习惯于对人露出柔软的一面,便以生硬的口吻回了阿愁一句:“且吃你的。”话毕,便又低下头去自顾自地捶起腿脚来。
吃完了包子,阿愁注意到,莫娘子在桌上放了一枚一文的铜钱。
一枚成人拳头大小的干菜包子价值一文钱。当初胖丫买麦芽糖时,只孩童小手指长短的一截糖也是一文钱。而她的身价是八十文,等于八十个包子或八十块麦芽糖的价……该说这个世上的物价是贵呢,还是便宜?
阿愁于心里默默吐槽时,莫娘子已经带着她从这个坊间穿了过去。出了坊门,对面是一个一模一样的牌楼。因路上有车马,阿愁再一次没能看清那牌楼上刻着的街坊名称。不过这里并不是她们的目的地。莫娘子带着她又穿过这一片坊区,从另一边的坊门出去后,于路边站定,然后看着对面的牌楼对阿愁道:“到了,仁丰里。”
阿愁抬头,便果然看到,马路对面那和之前两个牌楼一模一样的砖砌牌楼上,镌刻着“仁丰”二字。
她回过头来,这才看到她们出来的这一片坊区的牌楼上,刻着的是“常乐”二字。
从西凤大街过来的第一个坊区,就是阿愁吃包子的那个坊区,应该还算是个颇为繁华的坊区。到了她们刚刚穿过的常乐坊,则比之前的那个坊区冷清了一些,不过也能算作挺热闹的。等出了常乐坊后,夹于两个坊区之间的那条名叫甘泉的小街,则明显连热闹都算不上了。虽然街边一样开满了店铺,可这里的人流量则是比前面经过的那两条街少了一大半。
跟着莫娘子进了仁丰里,阿愁立时便感觉到,这仁丰里的住户明显都不是什么有钱人。虽然坊间的道路一样被人扫得干干净净,但来来往往的人,却是头一次多过了那些来来往往的车马。便是偶尔有车马经过,也再不是之前两个坊间常见的那种漆得油光逞亮的代步马车,而多是灰扑扑的运货马车。就连骑马而行的人,那马匹也再不像之前坊间看到的那样,长长的马鬃会被主人扎出新奇的造型,且还饰着些金铜饰物。
虽然照理说,这仁丰里应该跟常乐坊那边一样,被人叫作仁丰坊才是,可不知为什么,大家都习惯于叫这里仁丰里。而虽说仁丰里似乎并没有别的坊区繁华,可别的坊区有的店铺,什么食肆茶社、制衣坊织补行、老虎灶洗澡堂,这里同样一个不缺。不过仅是各个店铺看上去不够华丽,很有些简陋罢了。
进了仁丰里后,莫娘子的神色看起来明显比之前轻松了许多。阿愁立时便猜着,这位莫娘子平常应该不怎么习惯到陌生的地方去。
果然,一路过去,随着路边上跟莫娘子打招呼的人越来越多,莫娘子的神情也显得愈发地放松了。
一开始时,人家都只注意着莫娘子,直到后来才有人注意到,阿愁正亦步亦趋地跟在莫娘子身后。便有人问着她:“怎么有个孩子跟着你?”
莫娘子回头看看阿愁,轻描淡写地应了句“我徒弟”,便又回应起其他人的问候来。
阿愁看得出来,那些人听到“徒弟”二字后,对她很是好奇。可因莫娘子虽然嘴上跟他们打着招呼,脚下却一刻不停地自顾自走着,显然不想跟他们多说什么,众人也只得无奈地偃旗息鼓了。
莫娘子带着阿愁拐进一条小巷,走了没多远,来到一扇黑漆门前。她指示阿愁于墙边站了,她则上前去拍门。
“哪个?”一个妇人的声音从门里传来。
莫娘子应道:“里正可在家?”
说话间,那门被人拉开,门里站着个看着约二十四五岁左右的胖妇人。
那妇人见是莫娘子拍门,便笑道:“怎么是你?没听阿姑说请了你来啊。”
莫娘子浅笑道:“是我有事要找里正。”
“哦,”妇人应了一声,一边侧身让莫娘子进门,一边好奇问道:“你有什么事找我阿翁?”
说到这里,她的眼忽地一亮,那胖胖的脸险些儿直接杵到莫娘子的脸上,带着种莫名的兴奋问道:“可是你想通了,终于肯再嫁了?”又连珠炮般问道:“可是你兄弟替你挑的那个吴瘸子?其实要叫我说,吴瘸子人还是挺不错的,虽然腿脚不好,可他有手艺啊,裁的衣裳连在王府当差的高大娘都竖过拇指呢。你嫁他……”
“没这回事!”莫娘子一口打断了她的臆测。
那妇人愣了愣才反应过来,不禁讪讪地有些下不来脸,便又摆出一副知心姐妹的模样,叹着气道:“我说你这是何苦呢?难道还想着那个人能回心转意不成?人家早已经娶了那狐……”
她话来没说完,莫娘子就已经略提高了一些音量,打断她道:“里正老爹不在家吗?”
“在。”
答着她的,是一个挑着门帘从屋里出来的小姑娘。
小姑娘看着应该十三四岁左右,头上垂着两个髫髻,发边各饰着两朵小小的金心绒花。她一只手抓着门上挂着的棉帘子,另一只手里还拿着只吃到一半的桔子,斜眼看着那个开门的妇人冷笑道:“人家来找阿爹,阿嫂只管把人领进来就是,偏这般话多。知道的,说是阿嫂爱说话;不知道的,还当你又在乱嚼舌头了呢!”
那妇人被这小姑娘训得脸色一变,有心想开口顶撞,偏偏又怕了女孩在家里的得宠,只得扁着嘴扭过头去。
小姑娘冲她嫂子翻了个白眼儿,然后一转笑脸,对莫娘子道:“我阿爹在楼上呢,我叫他下来。”说着,扬声冲着楼上叫道:“阿爹!有人找你呢,别下棋了!”